拍風景和拍人像,除了被攝主體的不同,還有哪些不同?拍風景和拍人像除了被攝主體的不同,還有哪些不同,我說說拍風光和拍人像的不同。
一,拍攝目的不同。
拍風光時追求的是實,清晰,大景深,超焦距等等,一般拍出的作品全是清晰清楚的。
拍人像時追求的是虛,焦內刀銳,焦外奶化,最好是空氣切割機,除了人,越虛越有感覺。
二,拍攝方法不同。
拍人像和拍風光在拍攝手法有很多的區(qū)別,比如風光拍攝中的慢門,HDR,接片,還有使用多種ND鏡 漸變鏡 CPL等濾鏡來拍攝,一般腳架必備。
而人像拍攝卻很少用濾鏡,很少用腳架,手持才方便,而反光板,各種補光燈是必備的,當然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后期處理不同。
在后期處理上,區(qū)別也是很大的,有很多專門用于風光的后期技法,比如亮度蒙版之類的。人像后期的處理技法更是無法用于風光處理,比如磨皮,修形等等。
因為有以上諸多的不同,風光和人像可以說是攝影中不同行業(yè)了,所以說拍風光的大師不一定能拍好人像,反之也一樣。
拍攝風景主要是考慮到一個大的場景,要用大的格局來做構圖和場景安排。而拍攝人物,則是要看人物的一些細節(jié),這是最關鍵的,我比較喜歡在民航飛機的舷窗拍攝大場景的照片。實際上也就是風光片。這些照片可以寫意與寫實相結合。這樣就把具象的和抽象的東西有機的結合起來,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
以國風文化為攝影思路,將詩詞融入攝影作品,“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怎么拍?
“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是宋代范成大《秦樓月.樓陰缺》中的詞句。
一輪明月高掛在東廂房的天上,一整天都是冷風伴著寒露,一大片杏花林又是那樣的潔白如雪。
《秦樓月.樓陰缺》全詞要表達的是寄托之情。
圖1.2.3:用北京頤和園里有月亮的風景照片,表達“東廂月”。
圖4.5.6:用湖北神農架有風雪及寒冷的照片,表現“一天風露”。
圖7.8.9:用一大片純色的花海照片,呈現“杏花潔白”。
一直以來,國學文化深入人心,古詩詞的意境和韻味更是令人品咂,回味無窮。許多攝影愛好者把古詩詞和攝影巧妙結合,喜歡以攝影表達和傳遞詩詞意境。要做到攝影作品傳神、有韻味,應做到以下幾點:
理解詩句含義“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背鲎苑冻纱蟮摹肚貥窃?樓陰缺》,大概意思是:“明亮的月兒映照東廂房,夜里露寒風涼,杏花盛開,如雪般潔白。
仔細品味這句時,就會想到杏花盛開時,天氣依然很涼,特別是夜深人靜,唯有風寒,晴空中的月兒映照滿樹杏花,倒影在小院中東廂房,空寂而冷清。
這句詩中沒描寫人物,或許主人早已安歇、醉于酣夢,或許主人正醒著,披一件衣衫坐在窗前,小酌美酒,賞月看花,思念佳人。
如此的夜,既幽靜又有波瀾,既令人懷想又無限美好!
攝影作品凸顯詩詞文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攝影作品也是如此。有人說,一副好的攝影作品勝過千言萬語,它能傳遞一種思想,一份美好。
拍攝時間
拍攝時間要在早春,有月的夜晚,杏花盛開時節(jié)。也要拍攝,對攝影愛好者來說是挑戰(zhàn),要想表達詩中含義更是難上加難。
夜晚,沒有五彩繽紛,唯有黑和白。以這兩種最基礎色調來表達詩意,拍不好就顯得直白,沒思想、沒靈魂。因此,要調整好相機光圈,合適使用。
拍攝地點
從詩句看,地點的選擇也很重要。地點選擇一個院落,東廂房前有一棵杏樹,潔白滿枝。
拍攝時,把月光下的房屋、杏花納入相機,恰當處理光與影、黑與白的關系,讓畫面有層次感。
拍攝人物
詩句中雖然沒提人物如何,可是若一副夜景攝影作品少了人物出場,只拍夜景,就呆板了些,缺乏煙火氣息和靈動之美。因此,可以找一人當模特,這人可以樹前賞花靜思,也可以現在東廂房走廊仰望夜空,懷想遠方。
影愛好者想要表達什么,就以什么為主題。拍攝時,兩種方式表達:
一、人物可以虛化,若隱若現,能看到有人就行。
二、凸顯人物,房屋和杏花虛化。
國風文化與攝影作品相融合多拍照片
想拍一副好作品很難,有時拍攝幾百張,也未必有一輛張達到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多拍攝,多觀察,多走動,多選角度。
相信勤加練習,定能拍攝出滿意作品。
多品詩意
一位攝影大家不只懂攝影技巧,更需要綜合素養(yǎng),其中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極其重要的。
平時,多讀經典,揣摩其內涵,攝影作品富有文化氣息,更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