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鏡頭放大倍率計算公式
初次使用光學顯微鏡的人員,可能會顯微鏡的倍數(shù)會比較疑惑,到底總放大倍數(shù)是怎么計算的,拍攝的照片又是放大了多少倍??偡糯蟊稊?shù)有兩種概念,一種是光學放大倍數(shù),一種是數(shù)碼放大倍數(shù)(只有連接成像設備時才會涉及到數(shù)碼放大倍數(shù))。
1.光學放大倍數(shù)。是指我們從顯微鏡目鏡中觀測到物體被放大后的倍數(shù)。光學放大倍數(shù)的計算方式比較簡單,即物鏡倍數(shù)*目鏡倍數(shù)。例如:體視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計算,連續(xù)變倍體視顯微鏡的物鏡通常是0.7-4.5倍,那在10倍目鏡的情況下,這臺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shù)為7-45倍;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的計算則更為簡單,一般的物鏡配置是4倍、10倍、40倍、100倍,目鏡常規(guī)配置是10倍,另外還有16倍、20倍等,只要將目鏡和物鏡的倍數(shù)分別相乘就可得到總放大倍數(shù)。
2.數(shù)碼放大倍數(shù)。數(shù)碼放大是指外接設備后,顯示到圖像上的放大倍數(shù),目前市場上較多的是用三目顯微鏡,通過CCD設備連接至電腦、監(jiān)視器或者電視機上進行成像觀察,以減輕眼睛的疲勞,同時也便于與他人分享。但是顯示到圖像上的物體到底是放大了多少倍呢?現(xiàn)向大家推薦兩種計算數(shù)碼放大的方法。
(1)直接對圖像進行測量。將測微尺放到顯微鏡下,然后拿直尺直接測量顯示器上測微尺的長度,將顯示器上一格的測量結果 /測微尺每格的實際長度(一般在測微尺上都會直接標有每格的長度)=物體被放大的倍數(shù)。物體被放大的倍數(shù)/當前物鏡的倍數(shù)=數(shù)碼放大倍數(shù)。通常情況下,會在圖像中加比例尺來表示改物體被放大的倍數(shù)。
注:如果沒有測微尺,可以用直尺代替,同時在計算時可以多測量幾格,以減少誤差。
(2)通過公式計算實際的放大倍數(shù)。
數(shù)碼放大倍數(shù)=物鏡倍數(shù)*{25.4*屏幕尺寸(英寸)/CCD對角線的長度}*適配器的放大倍數(shù),如果系統(tǒng)放大倍數(shù),還需要乘以系統(tǒng)放大倍數(shù)。
注:
1:物鏡倍數(shù)指的是您現(xiàn)在使用的顯微鏡的物鏡鏡頭的倍數(shù),如20倍;
2:適配器的放大倍數(shù):指的顯微鏡與成像設備連接部分的放大倍數(shù),通常為1倍,也有0.35、0.5、0.63倍的;
3:25.4*屏幕尺寸(英寸):這里是把屏幕尺寸換算成毫米計算,1英寸=25.4mm;
4:CCD對角線的長度:指的是CCD的芯片尺寸,常有的是1/3英寸、1/2英寸、2/3英寸的,相對應的長度分別為6mm;8mm;11mm,這個是行業(yè)內(nèi)統(tǒng)一規(guī)范的
2. 鏡頭放大倍率計算公式怎么算
顯微鏡頭的倍數(shù)是目鏡乘以物鏡的總數(shù)。因為光的波長原因光學顯微鏡不能超過一千六百倍,到一千倍以上也必須要在油里面增加折射率才能看到。光學顯微鏡對光源要求也高,所以生物顯微鏡把標本切成薄片透光下就容易實現(xiàn)。
如果是體視顯微鏡從物體表面上看那種最高才一百二十倍
3. 鏡頭的放大倍率大好還是小好
鏡頭倍數(shù)越大看得越清晰。
4. 鏡頭放大率怎么算
回答索尼攝像機錄制視頻時畫面變大原因和解決辦法如下:
1、任何相機拍攝,畫面都不會變大,有些鏡頭的放大倍率高,特別是微距鏡頭,拍攝畫面會變大,但這與機身無關;
2、A6400 的 M 檔與 A 檔、S 檔包括自動擋拍攝畫面比例都是一樣的,也都可以設置不同的成像比例,比如3∶2/16∶9等;
3、索尼機身( 含A6400 )的濾鏡中有一個人像美化或者美膚效果功能,機內(nèi)會對圖片進行自動處理,美化處理時圖像會有裁切,美化完成后的畫面會變大,但只可用于 JPG 格式,RAW 格式不支持創(chuàng)意風格和照片風格;
4、關閉機內(nèi)的美膚效果( 人像美化 )功能,拍攝的畫面就與取景畫面是一致的
5. 鏡頭放大倍率計算方法
鏡頭的放大倍率,指拍攝時底片上的成像長度與實物長度的比值.
舉例說明:如果實物長度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則鏡頭放大倍率1:1如果實物長度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則鏡頭放大倍率1:2。
一、什么是望遠鏡的放大倍數(shù)?
就是用肉眼觀察一個物體的張角與用望遠鏡在同一個地點觀察相同物體的角度放大倍數(shù)。例如,
肉眼看一只鳥的角度為6角分,而用一個望遠鏡觀察為60角分,則該望遠鏡的放大倍數(shù)為10倍。
二、放大倍數(shù)是如何計算的?
放大倍數(shù) = 物鏡焦距 / 目鏡焦距。
如果望遠鏡沒有標明物鏡焦距,可以實際測量一下。例如,量出太陽成像的直徑,并根據(jù)太陽
每米焦距成像直徑為8.7mm計算即可。另外,物鏡焦距一般能夠從鏡筒的長度估計出來。對于一
些結構特殊的望遠鏡,光路有可能經(jīng)過內(nèi)部棱鏡或平面鏡折射會縮短實際鏡筒的長度,屋脊形
折射甚至在外面不易觀察出來。還有,長焦的攝影鏡頭由于采用了特殊結構,盡管沒有反射, 也可以使得鏡筒的長度遠小于焦距。
三、是否是放大倍數(shù)越大越好呢?
望遠鏡的放大倍數(shù)要適中才好,主要有如下限制:
1、放大倍數(shù)太大,不宜穩(wěn)定
雙筒望遠鏡一般用手持,超過10倍左右晃動厲害,不利于觀察,眼睛容易疲勞,甚至引起惡心。
固定望遠鏡倍數(shù)太大也會因為風吹草動引起震動。對于自己,12倍為手持極限,而且觀察時最
好肘部有依托,身體或望遠鏡依附某些固定物體。
2、放大倍數(shù)大,則實際視野相應減少
一般來講,倍數(shù)越大,可同時觀察的區(qū)域就越小。這不僅僅是因為目鏡的原因,即便目鏡在焦距
變化時能夠保持視在視角不變(例如60度),也會因觀察區(qū)域的減小使得視野與放大倍數(shù)成反比
變小。這樣,就不利于發(fā)現(xiàn)和尋找目標,對于經(jīng)常變換目標的觀察觀測尤其不利。即便是找好了
目標,架子稍有晃動就容易失去目標。對于沒有自動跟蹤裝置的,要經(jīng)常手動調(diào)節(jié)才能使目標保
持在視野之內(nèi)。
3、在相同物鏡口徑的情況下,倍數(shù)越大,亮度成平方反比越低。例如口徑50mm,7倍時亮度
(指數(shù))為50,10倍為25、15倍為11、25倍為4,而物體的亮度的減小會直接影響人眼的觀察效果
(人眼的分辨能力、色彩能力均隨著亮度的減小而變得越來越差)。一般來講,白天亮度小于5、
夜間亮度小于20時,觀察暗弱物體就很難。大口徑的望遠鏡在這一點上就具備優(yōu)勢,例如,口徑
300mm的反射鏡,放大50倍時,亮度仍為36(非常亮)。另外,觀察太陽系亮天體時,由于亮度
高,基本不受此限制。
4、大倍數(shù)的取得一般通過短焦距的目鏡來進行的。目鏡焦距短,會造成鏡目距離(即出瞳距離)
小、視在角度小等遺憾,造成觀察不舒服、不適合戴眼鏡者等問題。
5、大氣本身等觀測條件的不理想也限制了最高的放大率。
大氣有個寧靜度,好者可以達到1角秒以下,盡管這樣,對于人眼最好1角分的分辨能力,放大倍
數(shù)超過100就會受影響,例如看月面會產(chǎn)生“蒸汽”上升的抖動效果,角度越低現(xiàn)象越嚴重。如果
觀察時大氣寧靜度很好,就可以相應選擇更高一點的放大倍數(shù)。
6、倍數(shù)選擇的太大,超過了理論分辨極限,會造成無效放大
理論上,望遠鏡的分辨能力有個極限,為140/口徑毫米數(shù),單位是角秒(是以觀察人眼最敏感的
黃綠光為基礎計算的)。再好的望遠鏡也超不出這個極限,只能是接近。由于望遠鏡的功能之一
是觀察細節(jié)。倍數(shù)選擇太大以后,由于這個理論極限,再放大已經(jīng)不會有更多的細節(jié)出現(xiàn),因此
也失去意義了。但放大倍數(shù)到底選擇多大,不僅與望遠鏡的理論分辨能力有關,而且還與當時的
觀測條件,尤其是與觀測者本身的眼力有關。選擇倍數(shù)是物鏡口徑的毫米數(shù)乘1.5的說法(也有乘
2的說法),是對于普通條件下的一種參考值。眼力不好、望遠鏡質(zhì)量好就可以把倍數(shù)選擇大點;
相反,眼力很好(或觀測時不想看到太多的不理想成像)、望遠鏡質(zhì)量一般,就可以把倍數(shù)選擇
的低一點。例如,口徑80mm的折射鏡,最大可以選擇120倍至160倍。
天文望遠鏡的放大率是指目視望遠鏡的物理量,即角度的放大率。它等于物鏡焦距和目鏡焦距之比。
不少人提到天文望遠鏡時,首先考慮的就是放大倍率。其實,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不一樣,地面天文觀測的效果如何,除儀器的優(yōu)劣外,還受地球大氣的明晰度和寧靜度的影響,受觀測地的環(huán)境等諸因素的制約。而且,一架天文望遠鏡有幾個不同焦距的目鏡,也就是有幾個不同的放大倍率可用。觀測時,絕不是以最大倍率為最佳,而應以觀測目標最清晰為準。
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目鏡放大倍數(shù)×物鏡放大倍數(shù)
6. 鏡頭的放大倍率怎么看
可以從攝像機的鏡頭的最大焦距和最小焦距的比值看出,10倍的光學變焦的鏡頭的焦距范圍一般是 36-360mm,也有28-280mm的。也就是說最大焦距為最小焦距的10倍。就是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光學變焦倍數(shù)越大,能拍攝的景物就越遠。
7. 鏡頭放大倍率計算公式是什么
1 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的計算公式為:目鏡放大倍數(shù)×物鏡放大倍數(shù)。2 目鏡是安裝在顯微鏡上方的鏡頭,一般有10倍、15倍、20倍等不同倍數(shù)可選。物鏡是顯微鏡下部的鏡頭,也有不同的倍數(shù)可選,如4倍、10倍、40倍、100倍等。3 假設目鏡放大倍數(shù)為10倍,物鏡放大倍數(shù)為40倍,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為:10×40=400倍。延伸:除了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還受到眼睛的視力限制和樣本的大小限制。同時,也需要注意顯微鏡的清潔和維護,以保證顯微鏡的成像效果和使用壽命。
8. 鏡頭放大倍數(shù)計算
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的含義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為目鏡倍數(shù)乘物鏡倍數(shù),如目鏡為10倍,物鏡為40倍,則放大倍數(shù)為40×10倍(放大400倍)。
光學顯微鏡的極限放大是2000倍,可分辨相距1^10(-5)厘米的兩點。是指我們從顯微鏡目鏡中觀測到物體被放大后的倍數(shù)。也就是你用10倍目鏡,40倍物鏡觀察物體,是長度和寬度均放大400倍。
光學放大倍數(shù)的計算方式比較簡單,即物鏡倍數(shù)*目鏡倍數(shù)。
例如:體視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計算,連續(xù)變倍體視顯微鏡的物鏡通常是0.7-4.5倍,那在10倍目鏡的情況下,這臺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shù)為7-45倍;
還有
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的計算則更為簡單,一般的物鏡配置是4倍、10倍、40倍、100倍,目鏡常規(guī)配置是10倍,另外還有16倍、20倍等,只要將目鏡和物鏡的倍數(shù)分別相乘就可得到總放大倍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