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鮑照作品藝術(shù)風格
一、首先是直接化用原句。 1、李白行路難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出自《擬行路難》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2、李白行路難三中的:“吾觀自古賢達人”引用《擬行路難》:“自古圣賢盡貧賤”。 杜甫也說李白的詩“俊逸鮑參軍”可見鮑照的詩對李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其次李白不僅在詩歌的豪邁奔放上借鑒了鮑照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與其有著共同的詩風,而且還能巧妙地化用鮑詩的意境.如李白的《出自薊北門行》,就明顯地保留著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的胎記.且看下面一段比較:“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鮑)“,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李)“;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鮑)“,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李)“;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鮑)“,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李)“;簫鼓流漢思,旌甲披胡霜”(鮑)“,畫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李)“;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鮑)“;途冬風沙緊,旌旗凍凋傷”(李)“;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李).從這些詩句的對比中不難看出:兩詩不但主題相同,篇章結(jié)構(gòu)完全一致,甚至連使用的詞語,創(chuàng)造的意象都何其相似.此類影響在其他詩中也不乏例證.鮑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擬行路難》其四),李白:“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鮑照:“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擬行路難》其六),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其一)等等.從以上詩句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李白無疑是接受了鮑詩的啟迪和沾溉,而李白對鮑詩的學習創(chuàng)新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應(yīng)該予以充分的肯定. 其次,鮑照和李白的詩歌在體裁和語言表達的特征上,也有著相同之處.李白是盛唐大家,他“得古今之體勢”,兼采各家之長.當時的各種詩體,他都能夠運用自如.但他最擅長的體裁是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他吸取了鮑照樂府音節(jié)高亢、氣勢凌厲、風力遒勁的特點,形成自己天才縱逸、落筆驚挺、跌宕有序、酣暢自如的格調(diào).可以說,李白的歌行體是對鮑照詩歌體裁進一步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將進酒》、《行路難》等詩風韻調(diào)都近于《擬行路難》組詩,而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杜甫贊賞李白的歌行體:“近來海內(nèi)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何、劉、沈、謝力未工,才兼鮑照愁絕倒”(《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指出李白的歌行體深受鮑照的影響,這是后來人們所公認的.王世貞《藝苑卮言》中說:“太白樂府,杳冥變幻,極才人之至.”可謂切中肯綮.鮑照在詩歌語言運用上,既有“運語極拙,述情頗盡”〔2〕之妙,又有語言麗辭彩贍華之美.二者有機地結(jié)合在鮑照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之中,因而形成俊逸遒麗,奔放流暢的語言風格,其遣詞造句之功是不朽的.李白的詩歌語言是真率自然,音節(jié)和諧,渾然天成,呈現(xiàn)出清水芙蓉之美.“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將進酒》),氣勢何等雄偉;“長嘯《梁甫吟》,何日見陽春”(《梁甫吟》),情感何等激憤;“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古朗月行》),遣詞造句又是多么的清新雋永,通體光華.當然,李白的詩歌因描寫內(nèi)容不同而呈現(xiàn)出多樣的風格,特別是他那重于氣勢和自然的語言,充滿了火熱的激情,如龍吟虎嘯,則又發(fā)展了鮑詩俊逸的風神. 還有值得一提的一個共同處,這就是兩位詩人都注意向民歌學習,從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鮑照在當時吳歌西曲被視為里巷歌謠的情況下,卻十分推崇這些自然天成的作品,吸取樂府民歌質(zhì)樸自然的特點,創(chuàng)作了大量生動活潑別致新穎的詩篇,如《采蓮歌》七首之二《,吳歌》三首之二等,都寫得細膩優(yōu)美,深得南朝民歌妙處.其詩作雖然“零落者多”,今存樂府仍有86首〔3〕.他的藝術(shù)風格與當時“典正可彩,酷不入情”(《南齊書·文學傳論》)的形式主義傾向大異其趣,從而在劉宋詩壇大放光彩.高評李白詩歌“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辭咸善”,指出了李白善于學習民歌語言的成就.從重視向民間文學學習這一點講,李白是繼承并發(fā)展了鮑照的精神的,從而使他的詩歌語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李白詩歌“十喪其九”(李冰陽《草堂集》),現(xiàn)仍存樂府149首〔4,為樂府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鮑照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shù)風格,曾影響過眾多的詩人.永明體的代表人物謝眺、沈約,梁代的江淹、吳均,唐代的杜甫、韓愈、白居易莫不從中吸取營養(yǎng).同樣,鮑照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李白.胡應(yīng)麟《詩藪》說鮑照“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張溥在《鮑參軍集題辭》中亦說:“詩篇創(chuàng)絕,樂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這些評論,的確很有見地.李白正是從鮑照的創(chuàng)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沾溉和啟迪,因此,兩人的詩歌就出現(xiàn)了本文論及的那些共同之處,而后者又把前者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李白對舊題樂府作了最輝煌,更偉大的發(fā)展和完善,使其樂府詩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
2. 鮑照的風格
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這首詩在題材、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都寫“愁”。
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zhì)方面的原因,鮑照的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鮑詩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更高。
3. 鮑照詩的藝術(shù)成就
鮑照: 其中樂府詩在他現(xiàn)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
4. 鮑照詩歌風格
先引兩段表述吧,之后的論述大抵圍繞其展開。
1,鐘嶸《詩品》:“其源出于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jié)強于謝混,驅(qū)邁疾于顏延??偹募叶妹?,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diào)。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
2,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次則發(fā)唱驚挺,操調(diào)險急,雕藻淫艷,傾炫心魂。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wèi)。斯鮑照之遺烈也。”
鮑照因為其出身遭遇,可以說是六朝文學的一個變數(shù)。主流的文學史也常把他拎出來放在對抗六朝貴族文學的位置,也算是造成一種刻板印象了。
實際上鮑照也是六朝主流詩人啊,不然哪能和顏延之謝靈運被時人并稱“元嘉三大家”。
一,主流的方面
鐘嶸說鮑照源出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張協(xié)之諔詭,含張華之靡嫚。然后我們可以看鐘嶸給謝靈運的論述則是“其源出于陳思,雜有景陽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蕪為累。”
雜張協(xié),尚巧似。這說的就是跟鮑照的共同點嘛。而鮑照的山水詩,也正是謝靈運山水詩的繼承與發(fā)展。
談六朝詩,肯定跳不過的一個詞,巧構(gòu)形似。六朝把這方面發(fā)揮到了極致。劉宋詩可以說是這個發(fā)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吧。
張協(xié),可能很多人不熟悉。畢竟他是《詩品》上品十二人中,唯一一個到現(xiàn)在完全沒了流傳度的詩人。鐘嶸真的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文體華凈,少病累。又巧構(gòu)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仲。風流調(diào)達,實曠代之高手。調(diào)采蔥菁,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睆垍f(xié)詩流傳作品實在太少了,不過在他僅留的作品里,我們還是可以窺見些其擅長狀物而景象奇詭的特點。(“浮陽映翠林,回飆扇綠竹。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寒花發(fā)黃采,秋草含綠滋?!保?/p>
從張協(xié)流傳之作,是可以看到大謝的山水景物刻畫對張協(xié)(或者說太康詩人,潘岳詩如《金谷集作》也有部分對山水景物的描繪:“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 濫泉龍鱗瀾,激波連珠揮……”“巧構(gòu)形似”本身也是西晉努力的一個方向。)有不小的繼承的。
大謝的一個貢獻呢,在于前人基礎(chǔ)上出了一套成熟的山水詩模式——記游,寫景,興情,悟理,并掀起了山水詩熱潮。鮑照對他這種模式的繼承,比如《從庾中郎游圓山石室》:
荒途趣山楹,云崖隱靈室。岡澗紛縈抱,林嶂沓重密?;杌桧懵飞?,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晝燭,地牖窺朝日。怪石似龍章,瑕壁麗錦質(zhì)。洞庭安可窮,漏井終不溢。沉空絕景聲,甭危坐驚栗。神化豈有方,妙象竟無述。至載煉玉人,處此長自畢。
完全就是謝靈運詩的一個結(jié)構(gòu)。至于形狀寫物,我想也不用我再贅述。
而在這個繼承上,鮑照也有著自己的變化。
1,景物描寫方面,更多陰沉、夸張的描繪。
孫康宜認為,在鮑照詩中,風景常被夸張了或扭曲了來抒發(fā)詩人在感知自然的那一瞬間的孤獨情感。
如“涼?;奁礁?,飛潮隱修樾。孤光獨徘徊,空煙視升滅?!保ā栋l(fā)后渚》)
“涼、孤、獨、空”“晦、隱、滅”等詞的使用,將景物描述得足夠孤獨陰沉和令人沮喪,營造一種壓抑促迫的氛圍,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焦灼。
2,想象奇特,下字險仄。
鮑照詩能用新奇想象和險仄奇崛的遣詞造句,營造勁健之境。如“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代出自薊北門行》)”“瑤波逐穴開,霞石觸峰起?!保ā兜菑]山望石門》)等。
3,視角發(fā)生了變化。
歐麗娟講鮑照時引了小川環(huán)樹的觀點,認為鮑照感知自然風景的視野已經(jīng)超過了山與水的基本構(gòu)架,而是以天地為構(gòu)架,把山跟水放到天地中,成為其中一個景象。大謝詩多以身體移動展開線索,長于聚焦山水,進行細部的觀察,鮑詩則拉遠了距離。
這樣,在新的框架下,空氣中的雜質(zhì):水汽煙霧等元素就被納入了視野,山水呈現(xiàn)彌漫朦朧之感。
由此,鮑照就創(chuàng)造了“煙景”,開創(chuàng)了一個在天地行旅中“云山煙水”的世界。其詩多出現(xiàn)“靄、氛、霧”“渺、迷、浮”“靡際、漫漫”等詞匯。
如其《日落望江贈荀丞》:
旅人乏愉樂,薄暮增思深。日落嶺云歸,延頸望江陰。亂流灇大壑,長霧匝高林。林際無窮極,云邊不可尋。惟見獨飛鳥,千里一揚音。推其感物情,則知游子心。君居帝京內(nèi),高會日揮金。豈念慕群客,咨嗟戀景沉。
“日落”以下六句,就表現(xiàn)出了一種蒼茫宏敞的景象。
二,非主流的方面。
前邊說了鮑照是六朝文學一個變數(shù)。我個人認為他不被主流欣賞的主要是兩個方面。
1,怨憤之情激烈而直接的傾瀉。
這就要說到我最喜歡的《擬行路難》了。這組詩非一時之作,題材也多樣,但都以激越的音調(diào)、濃烈的色彩表現(xiàn)其特出的個性。讀起來氣脈流慣而勢足,加之鮑照選用的七言體式本身節(jié)奏就比五言快,確實讓人有“發(fā)唱驚挺,操調(diào)險急,傾炫心魂?!敝?,感染力非常強。
如果用我以前的話來講,就是“苦逼又氣力充足”,同樣的感受,我在讀李賀的詩時候也有。我覺得中唐那種苦而重的詩風和下字,鮑照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但這同時在當時主流審美看來,是“頗傷清雅之調(diào)”的。因為貴族再陷入絕境,大抵也沒這么窘迫酸苦之氣。當然了,傷清雅,本身也有前邊提及其景物詩中下字險仄過重的原因。
這里順便說說鮑照對七言的貢獻了,就是變句句押韻為隔句押韻,并較自由地還韻,一變此前七言體稍顯板滯的風貌。
2,對民歌的吸收。
鮑照的“俗”“淫艷”大概就是體現(xiàn)在這里了。如《夜聽妓》其二:
蘭膏消耗夜轉(zhuǎn)多,亂筵雜坐更弦歌。傾情逐節(jié)寧不苦,特為盛年惜容華。
這里又有一個說法,明許學夷《詩源辨體》云其“聲調(diào)全乖,然實七言絕之始也”。雖然聲律未協(xié),仍將其視為七絕濫觴。
實際上,鮑照在民歌吸收方面雖然六朝多作批評,但其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之后齊梁的詩歌。注意看蕭子顯后邊說了一句“斯鮑照之遺烈也”,也就說這是后來人學習鮑照而形成的流派風格。也正說明了鮑照的影響力。
齊梁文人樂府對民歌的吸收再明顯不過了,加上沈約“三易”原則的提出,齊梁詩整體有淺凈化的傾向,這一點,實在有著鮑照開此風氣的奠基。
三,其他方面。
鮑照在邊塞詩上也有一定貢獻。
有論者認為,邊塞詩的淵源實則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但對唐代邊塞詩具有更大影響力的是鮑照。如其《擬行路難》其十四就是一首七言歌行體的邊塞詩,其《代出自薊北門行》景物之粗獷雄健,對唐代高、岑一派的氣勢壯麗的七言歌行體邊塞詩,有較深的影響。
四,文章方面。
鮑照的兩個名篇,《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都有一定的發(fā)展貢獻。
1,《登大雷岸與妹書》
孫康宜指出,鮑照這封書信將情感抒發(fā)與山水描寫相糅合,這種寫法,在鮑照之前是找不到的。鮑照這種模式,在他死后一二十年,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fā)展,如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吳均《與朱元思書》等。發(fā)展到梁,這種書信體模式更是在情景交融方面更進了一步,如蕭綱《與蕭臨川書》。
2,《蕪城賦》
《蕪城賦》的描寫對象是因戰(zhàn)爭而衰敗荒蕪的廣陵城,鮑照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著重在今之衰敗,加以想象和夸張,突出顯示了前盛后衰的巨大差距和人事無常的強烈傷懷之感。為之后的詠懷一類作品奠定了基礎(chǔ)。
鮑照的詩文不僅內(nèi)涵深刻,情感豐富,風格俊爽飄逸,而且對后世有重要影響。雖然七言詩和五言詩文人化的時間相差無幾,但七言詩的發(fā)展卻慢于五言詩,曹丕之后一直沒有在這個領(lǐng)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作家。直到鮑照出現(xiàn),大量作七言的歌行體詩歌,而且博采漢魏樂府、吳歌等各家所長,繼承發(fā)展,大大推動了七言詩的進步,“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為唐代七言詩的成熟奠定了基礎(chǔ)。
鮑照與謝靈運以及前述輕視鮑詩的顏延之并稱元嘉三大家,代表了劉宋文壇的最高成就,他的名字注定將永遠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
5. 鮑照詩歌的藝術(shù)風格
出自全文: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杜甫《春日憶李白》
這是拿來比喻的的庾信和鮑照兩人,主要是杜甫用來高度贊揚李白的詩象庾信那樣清新,象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即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把李白與庾信、鮑照比較,說明了李白詩歌具有各自特點——清新與俊逸,共同構(gòu)成了李白詩歌的風格。
這不但照應(yīng)了“詩無敵”和“思不群”,而且也表現(xiàn)出詩人杜甫對李白的贊美之情。
6. 鮑照最有名的作品
元嘉十七年,文帝出手殺掉劉湛,將劉義康由中央調(diào)任地方,任江州刺史,而原本是江州刺史的劉義慶就調(diào)任為南兗州刺史。鮑照便跟隨劉義慶,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行役”,從尋陽走水路經(jīng)過京城向廣陵。
“行役”是鮑照詩歌的一個重要主題。它是漂泊,是不得不因為為宦而離開家鄉(xiāng),是由不得自己的旅途,所以總是讓人感到痛苦,如果再碰上急風險浪,那就更糟糕了:
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蘆洲??托邢赵拢啦ú豢闪?。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鱗鱗夕云起,獵獵晚風遒。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登艫眺淮甸,掩泣望荊流。絕目盡平原,時見遠煙浮。倏忽坐還合,俄思甚兼秋。未嘗違戶庭,安能千里游。誰令乏古節(jié),貽此越鄉(xiāng)憂。
秋冬的長江,所能見到的是風、浪、黃霧,而白鷗在其中,隨風浪上下——如果過分一點兒,似乎可以把這種場景看成一種對現(xiàn)在和將來的暗示,整個環(huán)境是動蕩的,而白鷗在其中,也只能隨著風浪翻飛。在鮑照的多首行役詩中,我們總能見到這種相似的秋冬之景,它們或動蕩不安,或孤獨凄涼,構(gòu)成了鮑照筆下景物的主調(diào)。這固然是因為鮑照的行役確實總是在秋冬之際的長江上,多少也正是他的心境。
在另外一首行役詩里,鮑照說:“久宦迷遠川,川廣每多懼”。仕途和遠川并列在一起,走上仕途就仿佛漂上了這條廣闊的大河,長路讓人疲憊,而未知的波濤洶涌,更讓人恐懼。
在大概能夠被判定為是較早時期的作品中,行旅令人疲倦,遠離家鄉(xiāng)與親人讓人痛苦,未來全然不可知,對漂泊的厭倦和對未知人生道路的恐懼到底是一種正常仕途上的“人之常情”,異時異代,這種情感也普遍存在著。真正的“仕途險惡”,這時還沒有來到鮑照面前。
在元嘉乃至于孝建(孝武帝第一個年號)年間,鮑照算是處在一個“有機會”的時代。在劉宋,“寒人”盡管依然普遍不具有進入士人階層的資格,但是憑借軍功或者與宗室、皇帝的親近,是有獲得權(quán)力的機會的。元嘉年間,天下承平日久,爭相以文才相尚,鮑照所具有的才華,可能為他帶來上升的機會。而到了孝武帝時期,皇帝對自己的權(quán)威極為重視,對于宗室和功臣都有意抑制,因而重用身邊作為“中書舍人”的親信,使得這個職位的人,具有了弄權(quán)的機會。
作為宗室的幕僚,也有可能逐步升遷,特別是當所跟隨的宗室獲得大權(quán)時,受信任的幕僚往往能夠“雞犬升天”。踏入仕途不久的鮑照是不是能夠明確地意識到這種“機會”,并不太清楚,但他顯然是有憑借才華建功立業(yè)的雄心的。不過,除了可能在劉義慶那里獲得過一次升遷外,在藩王手下,他的狀況并沒有太大改善。
元嘉二十一年劉義慶去世,鮑照服喪以后離開了臨川王幕府,而不知出于何種契機,可能在二十二年時,他成為了衡陽王劉義季的手下,一直到二十四年劉義季去世。
這也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元嘉二十二年,發(fā)生了孔熙先兄弟和范曄的謀反??孜跸仁桥沓峭鮿⒘x康的舊僚,他試圖拉攏范曄和外戚徐湛之,立已被外放的劉義康為帝。這個圖謀在行動之前就被宋文帝察覺,而后徐湛之又親自去文帝前告密。謀反毫無懸念地失敗了,孔熙先和范曄被殺,而劉義康則被廢為庶人。文帝對這個弟弟的處置毫無疑問影響了其他弟弟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是從這件事情之后,衡陽王劉義季的性格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他原本是一位非常能干的藩王,在荊州刺史任上有很好的政績,為朝野和文帝本人所夸贊,而在此之后,他開始了醉生夢死似的避禍生活。元嘉二十三年北魏入侵,劉義季鎮(zhèn)守邊境,卻依然醉酒不理事,面對文帝的責備也不肯改變,二十四年,衡陽王終于在飲酒與避禍中去世了。
鮑照在衡陽王手下任職的情況并不太清楚,但二十二到二十四年,正是劉義季避禍的年份,主君的狀態(tài),鮑照恐怕也會是看在眼里的。而跟隨著這樣的主君,他顯然也不會獲得什么發(fā)揮才能的機會。
劉義季死后,鮑照又成為了始興王劉濬的幕僚,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機會。劉濬是文帝最為寵愛的兒子之一,先后擔任過揚州刺史與南徐州刺史這樣緊要的職位。他又有文學方面的愛好,鮑照或許正是因為這方面的才能,再次獲得職位。在始興王手下,他奉命寫過游山玩水的詩句,也為主君的宴會寫過歌詞,不過,到了元嘉二十八年任期滿后,鮑照主動提出了辭職。鮑照的辭呈中看不出他這一行為的具體原因,只能看出他依然貧窮。
這次原因不明的辭職,算是一個幸運的選擇。兩年以后的元嘉三十年,劉濬和他的太子哥哥一起發(fā)動了弒父的宮廷政變。當時的諸多名流貴戚如袁淑、王僧綽、徐湛之、江湛乃至于宋文帝本人,都死在這場陰謀之下。很快,一個因為不受父親寵愛而常年領(lǐng)兵在外的兒子(咦這不是蕭景琰的設(shè)定嗎)帶領(lǐng)大批人馬殺回京城,除去了兩個謀逆的哥哥,繼而登上皇位,這就是后來的孝武帝劉駿。倘若此前鮑照不曾離職,劉濬的謀反多少都會牽連到他。
二十八年鮑照離開劉濬后,與當時為宣城太守的王僧達往來,這是鮑照重要的友人之一。在三十年,王僧達舉兵奔赴劉駿,遂成為孝武朝的功臣之一,而鮑照集中他與王僧達往來的諸多痕跡表明,鮑照很可能隨同王僧達入京,“參加”了這次平亂。
這似乎是鮑照翻身的一次機會。王僧達是劉宋開國元勛王弘的兒子,本就是最有地位的名門公子,又是臨川王劉義慶的女婿,鮑照也正因為這層關(guān)系,而與王僧達攀上交情。而此時王又成為了孝武帝的功臣之一,很快就升到了尚書右仆射的職位,鮑照有他作為仕途上的“人脈”,看起來似乎有點希望。
而實際上,孝武帝初年鮑照所獲得的職位,也確實可能與王僧達有些關(guān)系。孝建初期,鮑照獲得了海虞令的職位,王僧達是他的頂頭上司,孝建三年,鮑照入中央成為中書舍人,成為孝武帝身邊的近臣,不知道是不是也與王僧達入中央任職有關(guān)
7. 鮑照創(chuàng)作特點
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jù),社會動蕩。當時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而鮑照出身貧寒,他雖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卻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壓制和世俗偏見的阻礙。
于是常借詩歌來抒發(fā)他建功立業(yè)的愿望,表現(xiàn)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fā)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的獨特風格。
出處:出自南北朝時期鮑照的《擬行路難》。
原文:《擬行路難》
作者:鮑照 朝代:南北朝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8. 鮑照的藝術(shù)特色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中表現(xiàn)梅花的佳作?!渡衿婷刈V》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9. 鮑照的創(chuàng)作特色
是鮑照(約415~466)是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鮑照大膽革新,積極創(chuàng)作,使七言詩體取得很大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創(chuàng)作。杜甫稱贊其“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