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相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出門旅行的必備品,那如何利用一部尼康相機拍出大片的感覺呢?下面,我就為你全面揭秘拍攝風光大片背后的二三事!
燕兒老師是網(wǎng)上非常知名的風光攝影師,她的作品時而氣勢恢宏,時而靜謐溫婉,對光線和色彩的處理恰到好處?,F(xiàn)在,燕兒老師簡述了一下她自己的拍攝技巧,并解答網(wǎng)友的提問。
我生活在美國北加州。首先是媽媽和妻子,其次是碼農(nóng),最后才是攝影愛好者。喜歡戶外活動,特別是跋山涉水。當初買相機是為了給孩子拍照,結果愛上了風光攝影。我會慢慢在這兒分享我的鏡頭背后的故事,其他攝影愛好者們鏡頭背后的故事。
攝影愛好者們鏡頭背后的故事
我是從2010開始愛上風光攝影的,五年來有了一些我自己喜歡的照片。以下照片除非特別說明都是用Nikon D800E和Nikon 14-24mm鏡頭裸機拍攝,白平衡都是自動,如果需要銳化,都是在最后進行銳化。
大氣
攝于加州大瑟爾八月的一個美麗清晨。其實是去拍銀河的,前景是彌漫山谷的霧,但霧不夠高,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下山的路上碰到這樣的美景。F22,0.5秒,ISO50,包圍曝光拍出三張不同的曝光的照片,最后在Photoshop手動用圖層蒙版刷出自己想要的部分。為了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效果,后期用了夢幻柔焦(Orton Effect)效果。這個效果網(wǎng)上很多教程,搜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你有Nik的插件,也可以用柔焦效果。前面的紅色的葉子是posion oak(中文是毒葛),看上去很漂亮吧,但是碰不得。
磅礴
攝于挪威Lofoten三月一個雪后清晨,我一個人在雪中等待。F11,1/10秒,ISO50 兩張不同曝光,清晨的水面上一層薄薄的冰,雪山上的薄霧被慢慢升起的陽光染上色彩,色彩不是很濃郁,淡淡的,后期基本上就是拉了曲線,完全不用其他調(diào)試,大自然的色彩。
攝于美麗的落基山脈。雨一直在下,我也一直在猶豫是否一人上山。怕黑暗中一人大雨下山危險,最后還是冒雨去了。太陽在落山前沖破云層。包圍曝光拍出三張不同的曝光的照片,最后在Photoshop用圖層蒙版里合成。暴風雨后的天空黑沉沉的,水面也是,調(diào)色的時候就口味重,想突出暴風雨下的落基山脈。F11,ISO50, 1/20
動感模糊濾鏡
攝于加州東部山區(qū)秋色。這張在心中構圖很久了,有了后期的想法才去找的前期。薄薄的霧,微風吹過,樹枝左右搖擺,葉子在風中跳舞。一張成片,F(xiàn)11,ISO50,0.5,Nikon70-200mm 200mm 焦距拍攝,后期用了photoshop里帶的動感模糊濾鏡,多少模糊,要一點點的試。色彩拉了曲線,調(diào)整了對比度。有顏色的葉子做了微調(diào)。
微調(diào)
攝于加州大瑟爾。Nikon24-70mm 24mm F8 ISO50, 曝光30秒。前景的30秒曝光用了Lee的濾鏡big stopper。后面的天空很美單獨裸機曝光1/10秒展現(xiàn)其細節(jié)。后期在photoshop里水霧用冷色,其他用暖色,冷暖對比。
這張是接片,在氣勢恢宏的秘密 資深攝影師和你聊聊風光攝影有詳細的介紹。這張是我最喜歡之一,因為是一個人黑夜中爬山等待日出,收獲很大。
如果用濾鏡的話,大光比下接片就容易很多, 連續(xù)拍多張,最后在photoshop里接片就行了。 如果沒有用濾鏡的話,我一般是每一張包圍曝光后在轉鏡頭拍攝。這樣后期就要多一道工序,先合成每一張包圍曝光的,再接片。
濾鏡
我一般每張照片之間交疊大約50%,50%也許太多,是個人的習慣,外出遠門拍照不容易,怕出差錯。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在家門口練習,練出自己習慣的拍攝方法。
拍接片有專門的工具, ReallyRight Stuff 就有很好的,我自己沒有,也許會買一個。 但是我的云臺是BH-55,帶有刻度和水平儀,拍攝前知道大約拍多少張,然后按預測角度轉鏡頭拍攝。
用超廣角拍接片有合成后變弧形的問題,所以一般選擇廣角或者次廣角。 如果非要用超廣角比如14mm,變形的話只能后期自己慢慢手動調(diào),或者用PTGUI這樣的商業(yè)軟件。
一般選擇廣角或者次廣角
后期在ps里接片我一般用的是自動設置。
這張照片沒有用濾鏡,先包圍曝光每一張,再轉鏡頭,包圍曝光拍,速度一定要快呀。 人是最后單獨拍的,后期合成接片好了以后再把人在蒙版里刷出來。
舊金山金門大橋的常常都是霧濛濛的,因為金門大橋特別的地理位置,暖空氣帶水汽源山坡向上花型,因絕熱膨脹而冷卻,形成了霧。但是低霧(霧不高過橋頂)卻是很難得一碰的。如果你第一次去就碰到了,只能說你的人品太太好了。我這是去了無數(shù)次碰到的最壯觀的低霧。霧翻霧滾,最重要的是月亮之夜,想表現(xiàn)霧流動的曲線,如果曝光時間太長,霧就失去了流動性。F5.6,ISO100,20秒,Nikon24-70mm 35mm 。對焦前面的霧拍一張,對焦后面的城市拍一張,兩張在photoshop里景深合成。photoshop里自帶的景深合成效果不是很好,可以考慮Helicon,聽朋友說不錯,但我沒有用過,沒有第一手資料。前面的霧白平衡換成夜間模式,后面的城市白平衡不變。
霧濛濛的大片
去年圣誕節(jié)早上攝于北加州Santa Cruz山脈。Nikon 18-200mm 185mm,F(xiàn)11,3秒,ISO50。霧流動很快,不需要很長時間的曝光就可以這樣的霧狀。構圖的時候特別找了個亮著圣誕節(jié)燈的房子給畫面一點別的元素,畫龍點睛的感覺。后期幾乎沒有做啥,就是提高了光線照到的地方的亮度,最后進行銳化。
去年八月份攝于美麗的夏威夷。前面的枯樹光線是路過的車燈照亮的,拍的地方有一個臺階擋住了樹下面的光線,但好像也不是很影響整體效果。ISO400,30秒,F(xiàn)2.8。后面的銀河ISO3200,30秒,F(xiàn)2.8。白平衡調(diào)成夜景模式。 后期拉了曲線,對比度。
大光圈的廣角鏡頭
設備: 大光圈的廣角鏡頭是最好不過的。 最好是F1.4到F2.8之間。一個穩(wěn)定性好的三腳架。一個好的App 可以提前知道銀河的幾點到幾點的位置 (這個不是必須的,我自己沒有用)??扉T線,電筒,這個既可以晚上探路用而且還可以用來做照亮前景的作用,我自己很少這樣做也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