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019年了,索尼早已經取代尼康成為了攝影行業(yè)的老二了,甚至極有可能在未來3年后取代佳能成為行業(yè)的老大。
那么,為什么索尼在最近幾年,會如此迅速的發(fā)展呢?
我具體談談:
一、有人說是因為收購了美能達
這個,可惜,在索尼收購美能達的前10年里面,索尼其實一直都混的不怎么樣的了。
更何況,美能達也是單反相機,并不是微單相機。
美能達時代的攝影鏡頭或者專利技術,早就已經被全部清洗完畢了,幾乎啊。
二、松下最早推出微單,但是,松下微單現在市場很小
因此,也不是因為索尼盡早推出了微單。
索尼的APS微單,早就推出了,但是一直也是不慍不火的了。
三、索尼微單最近之所以發(fā)展如此迅速,具體如下:
1,索尼下定決心廢除A卡口單電相機陣營。這個要徹底放棄一個東西,其實很難的了。
如果索尼不下定決心放棄,恐怕不會有今天的局面。
2,索尼下定決心發(fā)展全畫幅數碼微單,傾注全部心血,迅速完善了鏡頭群。
而正巧,攝像是索尼的老本行。
你的攝像,一下子就可以把佳能打暈的了。
4,索尼在電子元器件的研發(fā)方面,有核心競爭力。
佳能,尼康,在電子元器件的研發(fā)制造方面,實力不夠。
5,索尼舍得花錢做營銷推廣,尼康就沒有那么大手筆了。
綜上所述,索尼最近幾年的快速發(fā)展,最主要的是由于索尼下定了決心,傾注了所有資源,充分發(fā)揮了電子元器件的研發(fā)優(yōu)勢。
作為一個從美能達年代(暴露年齡了)一路玩到現在的攝影玩家,看著美能達從A口一路走來,變成柯美,又被索尼收購,期間玩過大量的攝影設備,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索尼相機超越傳統(tǒng)單反,是必然,甚至可以說,是早晚要發(fā)生的事情。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目前照相機的核心元件,也就是感光處理器的技術,被索尼壟斷。
雖然在膠卷的年代,索尼對照相機一竅不通,但是畢竟數碼相機的命門也就是CMOS掌握在自己手里。只靠賣零件不搞出自己的相機產品線,不是索尼大法的風格。因此在數碼相機發(fā)展早期,索尼聯合蔡司出品過一些不錯的家用DC型號。不過畢竟只做DC無法走向高端,對不起自己掌握的CMOS核心技術以及閃閃發(fā)光的索尼金字招牌,缺鏡頭技術雖然是個嚴峻的問題,但是想快速進入某一領域,最好的辦法就是收購,因此在2006年,索尼趁勢收購了困難中的美能達相機部門,推出了屬于自己的單反相機。
想了解索尼相機,必須從之前的美能達講起。我看到有人回復說,美能達相機對索尼開發(fā)微單并沒有什么幫助,這話是不對的。不說有明顯傳承的E卡口100mm STF鏡頭了,其實索尼收購美能達,關鍵在于得到了一個完整的單反鏡頭體系,用戶群也不用從零開始培養(yǎng),這是非常關鍵的。
在膠片時代,美能達是僅次于佳能、尼康的位居第三的攝影器材廠商。擁有自己的很多獨門絕活。譬如說,在佳能、尼康相機還是手動對焦的年代,美能達就開發(fā)了能自動對焦的相機并率先推向市場。后來美能達還發(fā)布過唯一一支能自動對焦的折返鏡頭、唯一一支能自動對焦的顯微鏡頭、驚為天人的STF鏡頭……
上圖就是美能達的AF 3x-1x F1.7-2.8顯微鏡頭,圖上看很小,實際上體積很大??梢郧宄呐牡郊垙埨w維,甚至拍到植物的細胞壁(細胞結構放大程度不夠,看不清)。這貨最大的用途是翻拍膠片我曾經花了一萬多收過一支,玩玩發(fā)現就是個玩具,用途不大,后來脫手也是理所應當。不過不管怎么說,它是非常個性鮮明的一支鏡頭,很可惜在索尼收購美能達的過程中,這支鏡頭被斃掉了……
但為什么索尼最終還是拋棄了繼承自美能達的A卡口呢?道理很簡單, A卡口是一個機械/電子混合的卡口,有點像已經顯露頹勢的尼康F卡口,它的結構太舊了。 而且美能達在被索尼收購之前的幾年由于各種動蕩,發(fā)布的新鏡頭寥寥無幾。
你能想到索尼A卡口著名的幾支小藍標鏡頭:16-80 3.5-4.5ZA、85 1.4ZA、135 1.8ZA,還有焦段很關鍵的35 1.4G鏡頭、 16mm 2.8 魚眼鏡頭,竟然都只是對焦慢、噪聲大的機械馬達對焦嗎?,按照尼康的標準,這些鏡頭全都屬于落后的D頭……
相比之下,佳能早在發(fā)布EF卡口的時候就實現了鏡頭的全電子化、尼康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也開始發(fā)力推廣內置鏡頭超聲波馬達的G鏡頭,而索尼要把美能達遺留的機械鏡頭全部更新一遍,可以說,是個艱巨的任務。而且,跟在佳能、尼康兩家屁股后面做別人做過的事情,不是索尼這種“黑 科技 ”廠商的風格。
所以對于索尼而言,用一段時間過渡之后,逐漸甩開美能達的系統(tǒng),推出屬于自己的相機系統(tǒng)是上策。
這就是很多A卡口用戶一直抱怨的,為什么A900發(fā)布以后發(fā)布了大三元,卻遲遲沒有小三元,為什么35、85、135這樣的重要的焦段的鏡頭遲遲不加SSM……
以上疑惑在A7系列全畫幅微單相機推出以后,茅塞頓開。要么不做,要么做絕,這就是索尼的風格。
E卡口相比早先美能達的A卡口、甚至佳能、尼康的EF卡口、F卡口,結構是非常先進的。全電子化、法蘭距特別短,能通過第三方轉接環(huán)兼容各家的鏡頭。
更重要的是,因為E卡口拋棄了從膠片時代沿用過來的反光板、五棱鏡落后結構,E卡口的很多結構是沒有上限的。雖然在A7剛發(fā)布的時候還有人質疑電子對焦速度慢、電子取景延遲、失真等一系列弊病,但是當A7M3發(fā)布之后,絕大多數疑慮都煙消云散。理論上隨著半導體技術和處理器速度的發(fā)展,E卡口相機連拍速度只受到存儲卡寫入速度的限制, 理論上可以做到最大的光圈,最快的連拍速度、最快的對焦……
舉個例子,攝影界“老法師”們可能都知道,佳能1DXII、尼康D6這樣的高端單反相機,理論上是做不到在飛鳥高速運動中連續(xù)拍攝的同時連續(xù)對焦的,一般只能獲得飛鳥在某個位置的清晰照片。但是索尼A9,理論上是可以做到讓飛鳥從起飛到落地,不停連續(xù)拍攝同時不停對焦、完成一系列清晰照片。
雖然目前索尼A9很明顯也做不到,但是不妨礙它未來能做到。問題是,只要保留單反結構,那么1DX和D6未來無論如何改進,也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現在的E卡口相機,把傳統(tǒng)單反掃進垃圾堆,是時間問題,絕不是能否問題。
其實我目前還是堅守A卡口,一方面是A口已經趨于淘汰,市場崩盤,鏡頭便宜,A卡口大三元的價格幾乎已經等同于其它卡口小三元的價格,而A99II的性能在未來可見的幾年也已經足夠,我又不是什么專業(yè)攝影人士,鏡頭方面不需要燒得那么高,性價比是王道, 另一方面,目前E卡口很明顯還有幾個小BUG:
第一,目前E卡口相機機身都是“全畫幅微單”,做得太小,而鏡頭受制于的光圈、光通量的限制,是不能隨意做得太小的;同理人的手掌大小也是固定的,因此, 全畫幅微單的握持是不如傳統(tǒng)全畫幅單反相機的, 尤其是配上沉重的FE 70-200 2.8、FE 135 1.8等規(guī)格的大師鏡頭以后,難免給人一種“頭重腳輕根底淺”的感覺。
而很明顯,E卡口只是一個卡口,法蘭距短并不妨礙索尼把這個卡口的相機做到傳統(tǒng)的單反那么大。因此,我對索尼未來推出使用E卡口的A99大小的專業(yè)相機,充滿期待。
第二,索尼在A77、A99等單電相機上早已經實現的三維翻折取景屏,到了全畫幅微單這里,變成了只能上下翻折的取景屏,這很明顯是一個倒退。估計這是留待未來“擠牙膏”之用。
只要這兩點在未來的索尼相機上得到基本滿足,我脫A入E幾乎是可以確定的。而且,事實上索尼也在做了。從最早的A7R到現在的A7RIV,體積一步步變大,是大家都看得見的。
這里就有一個攝影界的笑話了:
a7r:得益于e卡口短法蘭距,我們創(chuàng)造一種比單反輕便許多的相機,稱作微單,大家快來瞧一瞧~~
a7r2:emmm,既然大家接受了微單,走向專業(yè)化是必須的,為了專業(yè)加點體積不過分,加了也比單反小很多。
a7r3:大家都很喜歡r2,指出一些缺點,我們改,加觸摸加電池加對焦,加點體積也是應該的~
a7r IV:看什么看,老子地表最強135相機,這是重點怎么了,你看我現在還再跟你們吹“微單”嗎?
雖然我沒有用過索尼的微單,但是作為視頻從業(yè)人員,常年接觸索尼攝像機。還是隱約能從中看出些端倪。5D2開啟了全畫幅單反拍視頻的浪潮,從此以后,單反或者叫135相機都不正經了,都紛紛加入視頻功能。索尼作為視頻行業(yè)的老大,是不允許自己的攝像機市場被分流的,因為這部分依托新媒體平臺崛起的老法師,vloger,工作室,甚至家用這部分用戶都被佳能分流了,這是索尼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是索尼做單反確實沒什么底子,然后就做單電,就是微單的前身了。于是,就把強大的cmos和超采4K、slog等黑 科技 ,給了全系的相機。有視頻需求的用戶仿佛看到了曙光,因為……這就是一臺可以拍照的攝像機,而佳能,牙膏廠,為了保護自己的攝像機市場,始終在單反和無反上,故意閹割視頻功能,本身在視頻領域,佳能的市場份額遠不如索尼,所以肯定不能把本來就賣不過索尼的視頻技術下放給相機了。于是就就有人說,佳能相機是一臺可以拍視頻的相機。這樣就很明顯了,佳能和尼康,還是拍照領域的老大,而索尼,明顯還是視頻領域的老大,盡管索尼的參數很漂亮,但是,商業(yè)攝影,看的不是參數,而是器材的生態(tài)體系,就是要有和相機匹配的充足的,成熟的燈光系統(tǒng)、鏡頭群以及相機系統(tǒng)的成熟性,易用性,時間成本,學習成本,都是商業(yè)攝影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視頻佳尼,玩不過索尼,攝影,索尼玩不過佳尼。
中國人喜歡“造神”、喜歡“走捷徑”,總是幻想著吃了什么“靈丹妙藥”就能一下子升天化仙。但很遺憾, 題主的這個描述完全是不尊重現實的說法。
在1975年柯達發(fā)明數碼相機之后,產品一直沒有實用化。而首次將數碼相機產品實用并推出市場銷售的公司是SONY發(fā)布的MAVICA數碼相機。相比之下,尼康與佳能切入數碼相機產品的時間都比索尼要晚十年以上!
所以,索尼在數碼相機市場上,并不是所謂的“后來者”。
在數碼單反的圈子里面,除了佳能玩“自制自銷”的套路,其他的品牌都是外購圖像傳感器。其中,尼康、賓得一直都是索尼CCD、CMOS的重點客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富士、松下、奧林巴斯也紛紛成為索尼的客戶。
即便是佳能,它自家的小DC也是一直依賴索尼提供的小尺寸傳感器(僅有G1X系列例外,其他型號的佳能DC都是使用索尼傳感器)
所以,索尼作為核心元件的供應商,而且在市場上具有接近壟斷地位,這就是索尼做專業(yè)相機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里,耗子哥簡單列舉一下:
2005年索尼發(fā)布的R1數碼相機,采用APS-C畫幅傳感器,搭配卡爾.蔡司24-120變焦鏡頭。索尼R1其實就跟今天的微單相機非常接近了,它的價格在當年也是非常高的!可以視為索尼首次切入專業(yè)相機的行動,但由于當年技術不夠成熟,索尼R1以失敗告終。
2006年,索尼收購了美能達,2008年索尼推出了最重磅的全畫幅單反相機a900。在當時,這是像素最高的單反,也是當年最熱門的全畫幅單反相機之一。索尼為了推廣a900單反相機,不惜重金砸下了很多廣告位。當年我在廣州電腦城瞎逛,就發(fā)現到處都是索尼的廣告牌……
但無奈在佳能的5D2與尼康D700聯手打擊下,索尼a900成為了叫好不叫座的失敗產品。此后索尼停止了單反相機的開發(fā)。
a900之后,索尼意識到在單反相機上跟尼康、佳能兩個大佬死磕是沒機會的,于是又推出了固定式反光板的“單電相機”概念。其中索尼a99、a99 II便是“單電相機”的典型代表。
所謂的“單電相機”,就是將單反相機的反光板改為固定半透式。1/3的光線用于對焦,2/3的光線用于成像。這種設計可以讓相機很輕松獲得高速的連拍速度,但它的高感性能、畫質劣勢又使它淪為雞肋。
在“單電相機”概念失敗之后,索尼把原來的“NEX”系列微單相機扶正,這才有了現在索尼微單相機的輝煌。
總體上講,由于索尼的品牌號召力與索尼的工業(yè)設計,索尼的DC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是市場幾大巨頭之一。索尼在DC產品上的份額也一直比尼康都高,但以前索尼相機卻一直未能進軍高端專業(yè)市場。
這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1、索尼的品牌文化號召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缺乏專業(yè)性。
2、單反相機的緊密機械構造對大部分品牌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
3、索尼在光學鏡頭領域,缺乏技術。
所以索尼一直在這幾個方面下功夫,例如收購美能達、聯合卡爾.蔡司、騰龍之類的行為,都是在給自己品牌注入“專業(yè)度”。
而索尼成功躋身專業(yè)相機行列,最重要的還是CMOS技術的發(fā)展,解決了成像、對焦、取景的沖突,使索尼不用跟著尼康、佳能屁股后面追趕,而是開辟了“微單相機”這么一種新生形態(tài)。
所以,索尼在專業(yè)相機市場上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過多次失敗打擊闖蕩出來的。只是之前的失敗產品被市場遺忘了,大家印象不深而已。
以下是事實:
1,Sony全副前幾年已經在全球市場份額第一,19年BCN市場第一
2,可換鏡頭相機市場,19年超過尼康,全球第二。尼康可是上半年做相機的底子。
3,在相機市場大幅萎縮的大背景下,只有索尼相機實現銷量,營業(yè)額,利潤的增長。其他品牌都在下降,下降幅度不同而已。
4,索尼在關鍵核心領域,cmos上,有最多的專利,有最大的產能,近乎壟斷的市占率,最先進的產品,產品線也夠長
再說未來趨勢,這個就是我的觀點了
1,基于以上事實,未來就是索尼的。索尼現在的相機存在的所謂問題,如卡口小,顏色黃,交互差,屏幕差,品質抽獎等,有些是偽問題,有些是技術瑕疵,并不能影響大局。
2,佳能緊急轉向無反,借助龐大用戶群,強大的鏡頭開發(fā)實力,如果解決cmos的問題,未來可與Sony一戰(zhàn),誰能拔得頭籌,有待觀察。個人認為三五年內,可換鏡頭相機的市占第一,怕是要換索尼了。因為索尼還沒有在截副相機上發(fā)力,佳能憑入門截副相機低價多銷,勉強占了第一。
3,尼康,鏡頭比不過佳能,cmos比不過索尼(這話有點問題,因為尼康用的是索尼的cmos),最近幾年市場的節(jié)奏也踩不好,想要翻身,得靠奇跡,比如當年索尼推出A7時的狀態(tài)。
說的有點太圓了吧 因為無反領域佳能尼康才開始搞。就好比索尼開了家包子鋪,大家都來嘗鮮,索尼就產生自己是天下第一了錯覺,其實是因為開始就它一家,是因為干不過旁邊的尼康佳能拉面館,所以只能開包子鋪?,F在佳能尼康一看包子鋪能賺錢,畢竟有開面館的基礎,也開包子鋪了。畢竟索尼第一次做包子剛開始太嫩,沒設計好蒸籠口徑(卡口太?。?,做不出大餡的包子,賣的包子又貴,經常在南蠻夷生產,時不時有個包子壞了變質(例如有個蟲子光軸歪了),漸漸的,大家都知道了索尼包子參數好看,吃起來不怎么樣。這時候包子大法就出來了,自己出錢弄了個dxo 美食 網,吹噓包子肉餡彈性高,可以把肉餡拉五米而不斷,可以連續(xù)把包子拍二十下不待喘氣的。這時候佳能的食客出來了,說你的包子怎么黃不拉幾的??索法回答,你傻啊?!我們的包子得用原肉(raw)來處理,不能直接吃! 佳能食客搖了搖頭,把手里的佳能大白包子咬了一口,粉嫩油潤的汁水沿著嘴角流出,摟著旁邊的妹子一邊說笑著走了。
微單與單反相比之下優(yōu)勢在于:
1、體積小,這得益于取消了反光鏡。
2、連拍速度快,這得益于取消了反光鏡。
3、對焦點多,這得益于取消了反光鏡。
4、法蘭距短,這得益于取消了反光鏡。這樣,你可以通過轉接環(huán)使用各種鏡頭,包括古董鏡頭,什么三公主、八枚玉、八羽怪、大姑媽、東菜頭,盡情享受這些特色鏡頭的風采。這一點,很多人還不知道。
因為換代了。
索尼應該是最早明白了把“巨大”的CMOS直接暴露在鏡頭后面意味著什么的企業(yè)。
之所以說“巨大”是跟單反廠家在反光鏡上開一個小缺口,通過反射給鏡箱底下的傳感器傳一個幾百萬像素的小信號不一樣,索尼做影像分析,做跟焦,用的可是全畫幅CMOS采集到的全像素的畫面信息。這樣的高精度下面,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換句話說,在你按下快門之前相機就已經開始拍攝了,會做這件事情的可遠不止蘋果一家。
這就和當年iPhone和諾基亞之間的差距一樣,索尼想清楚了自己在造的是一臺計算機。而其他廠商還在想著造“微單”。差距就是這么大。
索尼的強大可不單單只表現在照相機領域。在家用電子產品行業(yè)中,索尼插手的項目可真不少。而且,索尼的運作手段確是值得學習,只要它認準一個品種,第一掌握的便是其中相對重要的電子元件的制造核心計術,并且形成生產力繼而形成壟斷。其二,在形成強大生產能的同時,整合上下游資源,并利用其出色的銷售手段推向市場。用售價,產品的領先功能,超級銷售渠道,以及對原料的控制權打壓同行業(yè)的龍頭老大。這種逼人的態(tài)勢極易使對手陷入恐慌,從而自亂陣腳。以達成取代之目的。盡管這種方式風險很大,但收益也異??捎^。索尼失誤過,但這并不影響它堅定執(zhí)行這一策略。
在照相機領域的逆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以數碼相機最核心的CMOS為基礎,控制產品升級換代。取得領先權后,聯合過氣的品牌企業(yè),比如美家,蔡家。利用他們的技術和市場名聲,重新組合包裝。使最傳統(tǒng)和最新技術結合在一起,搏取眼球。要記住,變革才是對于任何行業(yè)老大最兇猛的攻擊,而這恰是索尼的強項。它才不管什么規(guī)矩呢。你玩兒你的技術和情懷,我搞我的市場和粉絲。要是拼起價格來,索尼就更占便宜了。必竟核心部件的出貨權在自己手上,產能隨時增加減少。市場地位絕對占上風。所以,沒幾個敢于在市場上和這大鱷拼牙口。用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搞法把傳統(tǒng)行業(yè)的水攪渾,機會和肉便屬于鱷魚先生了。
這雖算不上什么絕招,但對付擠牙膏的和認死理的,足夠用了??窗?,熱鬧還在后頭呢!
索尼靠著強大的cmos成功攪渾了專業(yè)相機市場,勢頭很猛,但是說超越還早了點,我是從5d4換成的a7r3,索尼主要強在動態(tài)范圍,還有取消了反光板結構體積有了質的提升,但是鏡頭群偏弱,研發(fā)鏡頭成本高,市場保有量少注定了鏡頭價格不菲,不過作為索尼和佳能同時用過的用戶來說,希望佳能能提高自家cmos和處理器,畢竟佳能的鏡頭還是很香的,希望索尼降低鏡頭的價格,市場保有量增加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