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構圖,單反所見即所得而旁軸不是,單反無論是最遠對焦還是最近對焦,取景器都是通過鏡頭取景,所以無視差問題。旁軸的取景器里有構圖框架,一般適用于最遠對焦,最近對焦的時候畫面中心點是向右下偏移、并且畫面縮小的,但取景器看不出來。高級旁軸有視差修正,比如ConTAX G1\G2,比如徠卡M6以上的機器等,仔細觀察就知道了,最遠對焦時構圖框是在正中間的,最近對焦的時候構圖框是會自動向右下角移動,但由于中心點的黃斑不會移動,所以最近對焦的時候(以ConTAX G2+G45鏡頭為例,最近對焦50CM),畫面中心點應該位于原來中心點的右下角偏右下一點的地方,,由于不管是最遠還是最近,構圖框的右下角因為最靠近鏡頭,所以這個部分的視差影響最小,可以用來做整個構圖的參照,而左上角以及原來的中心點(黃斑或中心對焦框)受視差影響較大,左上角最大右下角最小,以此類推,注意這一點,才能做到敏銷最近對焦時候的構圖準確性。
另外,單反只要裝上鏡頭,取景框現(xiàn)實的就是鏡頭取景的大小了。旁軸則不同,旁軸一般只有28、35、50、90、135等幾個標準鏡頭的取景框,遇到比如15、21、40、60、75、100這種鏡頭的時候旁軸會出現(xiàn)實拍畫面比現(xiàn)實的取景框大或者小的問題,這里也需自行思考判斷,做到準確構圖,如果不想思考,則可以通過外接同焦段的取景器解決,在機身取景框進行對焦,用跟鏡頭同焦段的外置取景器進行構圖。
2、關于對焦,單反所見即所得,只要取景器看到的景物清晰,那么就可以了。然而旁軸的黃斑對焦是裂像形式的,取景器除了黃斑區(qū)的景物是有重影之外,其他區(qū)域永遠是景物清晰的,需黃斑區(qū)景物重合才是對焦成功,那么對于邊角明顯的物體,比如柱子、椅子這些很容易對焦成功,但對于純平面的物體就難以對焦,例如一整面潔白的墻壁難以找到可以重合的參照物,或者一個巨大的球體,黃斑只能判斷球體邊緣重合但實際上球體對著鏡頭這面突起的圓弧,是看不到是否對焦成功的(這種情況只出現(xiàn)在最大光圈時景深淺的狀況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進行思考,要求對旁慧攝影者具有一定的空間距離判斷能力,如上面舉例的球體,可以先用黃斑讓球體邊緣重合,焦點位于球體邊緣部分的空間舉例上,然后目測球體對著鏡頭這一面的圓弧凸起的程度,再微調鏡頭(旁軸鏡頭99%都帶距離標尺和景深可刻度,可以用以參照),在腦中進行估算,讓焦點最后落在凸起的圓弧部分上。所以在拍攝上述特殊場景時,是需要先構思距離和空間位置的。還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景深,縮小光圈,看鏡頭景深表進行簡單估算,只要被拍物體在景深范圍內就可以了(一般光圈收到F5.6,至少有5米左右的景深范圍內景物是全部清晰的,這種情況只要保證焦點前后誤差在2.5米左右,那么都是清晰的,都算對上焦了),無需像最大光圈那樣需要把焦點的位置精確估算到10~20CM左右。
3、關于測光,單反的測光是在機身內部對進入鏡頭的光線進行測光,高級旁軸如徠卡、ConTAX G系列、HEXAR RF、IKON這種,測光類似單反,但是其他的旁軸機器更多的是機身外部測光。鏡頭內測光的好處是鏡頭對著哪里,就測哪里,機身外部測光則是測一定面積的平均光照度。普通戶外場景用陽光16就解決了,不多解釋,但是在某些場景例如一條長廊末端邊上的窗戶投射進來的微弱陽光這種情況,陽光16就無運拿答力了。鏡頭內的測光可以準確測到投射的陽光、或者邊緣的值,而機身外部測光則是對長廊、投射陽光、黑暗的角落等地方全部作為一個平面測算平均光照值。在這種情況下,走進兩步跟遠離兩步得到的測光值是不同而,而鏡頭內測光則基本不變,兩者拍攝出來的照片曝光度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要做到準確測光,采用機身外部測光的旁軸解決的辦法是需要先靠近需要被拍的物體一定距離,讓這個機身平均測光值接近被攝物體本身的光照值,記錄下來之后,再遠離被攝物體進行進行構圖,或者配一個帶點測光的測光表。通過鏡頭測光的旁軸,就跟單反一樣,拍就好了。
當然,通過大量的拍攝之后,是可以在腦中建立準確的測光認知的,也就是所謂的人肉測光技能。古典攝影師一般都擅長人肉測光,畢竟相機被發(fā)明出來到帶測光相機的出現(xiàn),那幾十年的時光里相機都是不帶測光的,尤其是徠卡大放異彩的2戰(zhàn)戰(zhàn)場,不會有足夠的時間給攝影師進行機器測光,那些經典的照片幾乎全部都是攝影師人肉測光得到的。
旁軸的視差難以人工修正,對焦距離越遠余弦誤差減小了,視差也越小,所以旁軸相機最近對焦距離普遍比較遠。
所謂想念譽好了拍是指拍之前對畫指高橘面的構思要完善,要知道你需要的構圖和景深效果,因為旁軸沒有景深預覽,這完全得靠自己想,所以經驗很重要。
建議多拍,累積經驗,最好拿個小本,一開始的幾卷每張照片拍攝完后記錄拍攝的光圈,快門,距離信息。然后沖好的照片拿回來和記錄一對就知道哪里還要唯團改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