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55和18135哪個鏡頭好
1855和18135鏡頭有好幾只,主要區(qū)別是18-135mm鏡頭比18-55mm鏡頭焦距更長,中遠攝得到了加強,在這2只鏡頭中建議選18-135mm鏡頭。
2. 18135鏡頭和18105鏡頭
a6400配18135好
拍視頻18105,電動變焦對焦變焦都柔和的很,恒定光圈,內變焦,防抖也不錯,有兩只,體驗良好
拍照可以買18135,對焦更快,重量更輕,但是是外變焦,非恒定光圈
3. 1855和1850鏡頭
1、李開芳(1811-1855)壯族, 廣西武緣縣(今南寧市武鳴區(qū)兩江鎮(zhèn)龍英村大李屯)人。太平天國名將,辛開元年八月,授戊監(jiān)軍。次年七月,升金一總制,帶右一軍。從西王蕭朝貴攻長沙,連下桂陽、嘉禾、攸縣等地。九月,在長沙擢金官正將軍。十一月克岳州,升殿右二指揮,率勁旅攻克漢陽,升殿右二檢黠。十二月克武昌,升地官正丞相,后率部突圍被俘在北京遇害,太平天國五虎大將之首。
同治二年(1863),被太平天國追封為靖王。
2、林鳳祥(1825年—1855年),太平軍北伐名將。廣西武鳴人,壯族。1851年(太平天囯辛開元年,清文宗咸豐元年)在廣西永安(今蒙山)參加太平軍。任御林侍衛(wèi)。太平天囯癸好三年(清文宗咸豐三年, 1853)初,克武昌率先登城,升天官副丞相。3月攻南京,首破儀鳳門。建都天京后,與李開芳、羅大綱率軍攻克揚州、鎮(zhèn)江。同年5月,與李開芳、吉文元等為北伐主將,率精兵2萬余人在揚州誓師北伐,經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隸,在臨洺關(今永年)擊潰清直隸總督納爾經額部萬余人,封靖胡侯。繼續(xù)率軍由深州(今深州市)下滄州,抵楊柳青,直逼天津,攻克靜海(天津市靜海區(qū))。旋因孤軍深入,糧草不繼,又屆寒冬,漸入困境。1854年南撤,退至阜城,吉文元戰(zhàn)死,又退至東光連鎮(zhèn)。1855年2月,清軍急攻連鎮(zhèn),督師苦戰(zhàn),屢創(chuàng)敵軍。3月,連鎮(zhèn)失陷,受傷被俘,后解至北京就義,太平天國五虎大將之一。
次年追封求王。
3、胡以晃(1816──1856)廣西平南人。太平天國初期著名軍事統(tǒng)帥,太平天國五虎大將之一,地主出身。天國官員中唯一的武秀才(文秀才為何震川),早年參加拜上帝會。金田團營時,洪秀全、馮云山秘藏在平南縣花洲山人村其家布置起義,為在附近思旺圩布防的清兵所困,他協助帶領會眾拒守,并派人往桂平金田村告急。旋得援軍擊敗敵人,遂擁洪秀全至金田舉行起義。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3月,抵南京。5月,奉命率部西征,克安徽和州。6月,過蕪湖,占安慶。10月,取集賢關,繼克桐城、舒城。次年1月,攻占廬州。因功封護國侯,尋改護天侯。6月,晉封豫王。不久,以六安失守,屢戰(zhàn)受挫,革除王號,隨石達開赴江西作戰(zhàn)。1855年1、2月間,先后在湖口、九江大敗湘軍水師。尋歸,守西梁山。封護天豫。10月,隨石達開出師湖北,旋戰(zhàn)于崇陽、通城一帶,轉入江西,攻克新昌、臨江。次年1月,占領分宜、袁州、萍鄉(xiāng),所至有功。不久病死于臨江。他的兒子胡萬勝后來當上了“幼豫王”。
4、黃文金(1832——1864),廣西博白人,是博白地區(qū)拜上帝會的領導人,在接至團營令后,立即在佛子嶺立下大營,操練兵馬。清道光三十年(1850),他率領教徒二千余人,奔赴金田。同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后,他英勇善戰(zhàn),在定都天京(今南京)前,已屢建戰(zhàn)功,在東王楊秀清手下任將領。咸豐五年(1855)授東殿左三十一承宣使,同年,他奉命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湖口,屢次擊退清軍,常以少勝多,曾擊斃清將蕭捷三等。為曾國藩、彭玉麟所畏忌。清方說他驍勇善戰(zhàn),綽號“黃老虎”。他在湖駐守三年之久。期間黃文金先后配合友鄰部隊消滅清“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
1864年天京陷落,迎幼天王洪天貴福至湖州,護送赴江西,至寧國病死。
5、羅大綱(1804—1855年),原名亞旺,天平天國名將,五虎大將之一,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zhèn)新樓種玉上圍/上圍古寨人。洪秀全金田起義,固然主要是依靠楊秀清、馮云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上帝教”骨干,而沒有參加“上帝教”的羅大綱也是一位一開始就對太平軍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將領。
4. 18–55和18–135哪個鏡頭好
18-55是APS數碼單反相機的入門鏡頭 14-42是微單相機的入門鏡頭 2個不是同類型的,不通用,素質都差不多,就看你入哪個系統(tǒng)了。 如果是APS就用不了14-42 如果是微單就用不了18-55 你說哪個好呢,無法評說。
5. 1855跟18135鏡頭選擇
拍攝月亮,首先要拍攝月亮的特寫,但是月亮的特寫卻沒那么容易拍好,主要在于拍攝器材。
因為月亮距離我們較遠,想要拍攝出較為完美的特寫照片,就需要用到長焦鏡頭,最好是400mm左右或以上焦段的鏡頭,這幾乎限制了絕大部分的攝友,為了拍攝月亮來購買一支超長焦鏡頭是有些不值得,但是我們可以借、可以租賃。
拍攝月亮特寫的關鍵:
①焦距400mm以上的鏡頭;
②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關閉鏡頭防抖;再打開實時顯示拍攝(預升反光鏡,防抖),用相機屏幕取景;
③對焦建議手動對焦,可以用相機上的放大鏡按鈕,放大月亮照片(X10),從相機屏幕查看月亮細節(jié),轉動對焦環(huán)保證月亮上的細節(jié)能夠清晰呈現即可。
④選擇手動曝光M檔拍攝,將快門速度設置為1/125秒,ISO100,光圈在F8~F11之間調整,從顯示屏上面判斷亮度是否合適再調高快門速度或縮小光圈。至于月亮周邊的暗部夜空,一般不予以考慮。
⑤也可以選擇光圈優(yōu)先模式,測光模式選擇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將光圈設置為F8~F11之間,ISO100,快門速度自動,如果快門速度過慢的時候可以考慮將ISO提高到100~800。
6. 1845和1855鏡頭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鐵路建設發(fā)展極其迅速。1835年德國鐵路營運里程為6公里,1845年為2300公里,1855年為8290公里,1865年則達到了14690公里。鐵路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使德國在短短的三十年間就形成了稠密的鐵路網。德國鐵路建設發(fā)展如此迅速,有其獨特的原因,實際上與德國的政治分裂有著直接的關系。一方面,由于政治上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各邦自行其是,整個德國根本談不上在鐵路建設方面的統(tǒng)籌規(guī)劃。一直到1846年,為了適應鐵路建設發(fā)展的需要,統(tǒng)一鐵路設施以及客貨運輸,才建立了“德意志鐵路管理聯合會”。
因此人們無法用“強有力的國家政權支持”來解釋德國鐵路建設的高速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的一個事實是,正是政治上的分裂促進了德國鐵路建設的快速發(fā)展。雖然這種分裂曾經使德國政治上長期積弱,經濟上落后,但在鐵路建設方面卻作出了重大“貢獻”。當時各邦政府出于對本邦經濟、交通以及安全等利益因素的考慮,在鐵路建設中出現了一種賽跑”性競爭,促成了鐵路建設的高速發(fā)展。
7. 1855鏡頭和1750哪個好
自從武器出現,刺刀就是步槍不可缺少的配件,也是士兵手中400年來沒有消失的冷兵器。
刺刀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紀初。那時使用火藥發(fā)射的火槍已出現在戰(zhàn)場上,刀、劍、斧、矛和弓箭開始失去昔日的光彩,漸漸從戰(zhàn)場上退出。最初由于火槍裝填彈藥很費時間,歐洲各國的軍隊不得不將火槍手和長矛手混合編隊,當火槍手重新裝填彈藥時,由長矛手為他們提供掩護。
但是隨著火槍火力的日益增強,長矛手的傷亡不斷增加。為取代長矛手,大約在17世紀中期,法國人首先發(fā)明了插入式刺刀。這是一種長而尖的刀,有圓錐形的木柄,能夠插入火槍槍口,形成一個類似短矛的武器,就是現代刺刀的鼻祖。由于刺刀最早出現在法國城市巴萊納,所以該城的名字Bayonnetts就成了英文“刺刀”bayonnet的詞源。
17世紀末,在歐洲一些國家,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長矛,而且其戰(zhàn)斗力在18世紀的戰(zhàn)爭中充分表現出來。為了一物多用,1750年以前就陸續(xù)出現了一些兼具其他功能(如匕首、木鋸、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后來又出現了靠彈簧卡筍固定在槍口側方的刺刀,1855年起,這種刺刀已成為許多軍用步槍的制式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