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鏡頭后綴
首先,G鏡頭和GM鏡頭除了GM多了個大師后綴之外,更大的區(qū)別在于,GM鏡頭往往在規(guī)格上做的很高而且在鏡片用料上毫不手軟,這才造就了GM鏡頭的良好口碑,諸如定焦的F1.4、F1.2GM和變焦的F2.8GM。
其次,G鏡頭相比GM差的除了鏡片用料上稍遜半籌之外,往往規(guī)格上比較保守,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實際表現(xiàn)上又很超規(guī)格,就比如排風光的12-24mm F4和星空神頭20mm F1.8,價格相比GM也更出色。
2. 鏡頭后綴什么意思
AF-S鏡頭是自帶SWM超聲波調(diào)焦馬達,是從不帶鏡身馬達的AF鏡頭跨越式而來,技術上可能稍次于C門的USM;
而AF-P是采用步進式馬達的新鏡頭,據(jù)說是為了方便視頻和實時取景自動對焦,有著寧靜和更迅速的特點——這種馬達最先應用在AF-P18-55和18-55VR這兩枚入門級“狗頭”上,應該是AF-S鏡頭的降級之作(本人并沒實際使用過,真實情況如何要看N門有無更多的AF-P鏡頭才能確定)。
Nikon鏡頭簡介:
Nikon的鏡頭分類比較混亂,早期的都是機身驅(qū)動自動聚焦,因此對焦聲音很大(特別是在早期高級機身上)。Nikon的自動和手動相機鏡頭接口在機械上是通用的,因此AF鏡頭設計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導致后來種種問題。
直到90年代末,很長一段時間Nikon沒有300mm以上的鏡頭,很大一個原因是機身的驅(qū)動力和驅(qū)動速度不行,相應的AF-I機身驅(qū)動鏡頭推出。1992年F90的推出,Nikon發(fā)布了3D矩陣測光,鏡頭中相應增加了距離信息以傳遞給機身,以后推出的鏡頭后綴加個"D"證明可以進行3D矩陣測光。
后來到了90年代末,采用超聲波馬達的AF-S鏡頭問世,長焦對焦速度和佳能可以相提并論了。再后來,不帶光圈調(diào)節(jié)環(huán)的G系列鏡頭問世,象征著Nikon的手動過渡時代結束……
3. 鏡頭后綴d和g
尼康公司于1992年推出AF系列D鏡頭,這種鏡頭可以與機身互相交流信息,實現(xiàn)AE、AF及閃光燈自動控制。
G系列鏡頭則是2000年推出的,與D的區(qū)別是取消了鏡頭上的手控光圈裝置,完全由機身控制。
而E鏡頭是2013年出現(xiàn)的,標志著尼康鏡頭取消了光圈耦合桿,尼克爾鏡頭進入了電磁光圈時代。
4. 鏡頭后綴s
小痰盂可以用在全幅單反上。
“小痰盂”是50mm F/1.8鏡頭的昵稱(各家的名稱后綴各不相同)。低廉的價格加上1.8的大光圈,讓小痰盂成為很多攝影愛好者的第一支鏡頭。
5. 鏡頭后綴usm
佳能鏡頭標有IS的,表示這只鏡頭具有手抖動補償機構IS影像穩(wěn)定器(也就是常說的:防抖)。如:EF70-200mmf/2.8LISIIUSM,型號中的IS就表示這只鏡頭有防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