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70mm鏡頭
原題是一漸開線齒輪的基圓半徑rb=60mm,求(1)rk=70mm時,壓力角αk;(2)當壓力角α=20°時的向徑r。(cos20°=0.9396)
(1)αk =arccos(6/7)
(2)r=60/cos20°=63.86
2. 20-70mm鏡頭拍月亮
1一般40倍就看的可以了再好的話 2或3倍的增倍鏡,
2調(diào)好了一會就跑出視野了用個5倍就沒法看了,
3得配個電動赤道儀,40倍左右手調(diào)往上得陪電動赤道儀。
4還有100mm-400mm70mm-300mm等長焦頭,
5如果你沒有超長焦鏡頭至少也要保證焦距能夠達到200mm,
6當然如果你有備倍增鏡那就能玩出彩了三腳架盡量也可以用上。
3. 鏡頭20-70mm指的是什么
一般來講,“x”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倍數(shù),“x”后面的數(shù)字表示物鏡口徑。
定倍望遠鏡的表示方法:7x35表示該鏡為7倍,物鏡口徑35mm。
連續(xù)變倍望遠鏡的表示方法:8-24x40表示該鏡倍率從8倍到24倍之間可以連續(xù)變化,口徑為40mm
分擋變倍望遠鏡的表示方法:30+60x70表示其倍率有30倍和60倍二種,口徑70mm。
對于天文望遠鏡,則習慣于用口徑和焦距表示規(guī)格,如80/600,或80F600,表示物鏡口徑為80mm,物鏡焦距為600mm。
天文望遠鏡也可以直接標口徑,如80mm、102mm、127mm、153mm等等,或者按英制表示口徑:4寸、6寸、8寸、10寸、12寸等等。
為什么天文望遠鏡不標倍數(shù)呢?這是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天文望遠鏡都是通過換目鏡,來改變倍數(shù)的,用的目鏡規(guī)格不同,倍數(shù)也會不同,所以一般不標倍數(shù),如果天文望遠鏡用于拍攝,那么倍率的意義將會淡化。
1. 物鏡口徑和放大倍數(shù)。
望遠鏡的物鏡口徑用毫米數(shù)字來表示,放大倍數(shù)是一個數(shù)字。如一具望遠鏡標有10*50的字樣,表示它的物鏡口徑為50毫米,放大倍數(shù)是10。一般而言,口徑越大,望遠鏡的光學性能越好,但望遠鏡的價格和重量也直線上升??趶? 0毫米以下稱為小口徑,30毫米到50毫米稱為中口徑,50毫米以上為大口徑。放大倍數(shù)一般為6,7,8,10,12 ,15,16,20及以上。買望遠鏡的一個誤區(qū)是認為倍數(shù)越大越好,其實不然,倍數(shù)越大,望遠鏡的視場越小,尋找目標,特別是活動目標越困難,再則手持望遠鏡時,倍數(shù)越大,手臂和身體晃動的影響也越大。所以綜合考慮,7*35,8*4 0,10*50這幾種望遠鏡是首選。
2. 出瞳直徑出瞳直徑這個參數(shù)非常重要,但卻往往被人忽視。實際上出瞳直徑有點象照相機鏡頭的最大光圈,它決定望遠鏡像場的明亮程度。出瞳直徑=物鏡口徑/放大倍數(shù),出瞳直徑越大,望遠鏡像場越明亮,越適合在昏黑暗環(huán)境下使用。但人眼睛的瞳孔直徑為3毫米至7毫米,出瞳直徑比3毫米小的望遠鏡,其像場看上去還不如人肉眼看的亮堂,出瞳直徑比7毫米大的望遠鏡,從望遠鏡目鏡出來的一部分光線沒能射進瞳孔中,白白浪費掉,所以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望遠鏡的出瞳直徑在3毫米到7毫米之間。如 7*35,8*30,8*24,8*40,7*50, 10*50,8*56,9*63等等。如果你是一位天文愛好者,那么應(yīng)選口徑在50或50以上,出瞳直徑在5毫米到7 毫米的的望遠鏡。不增加物鏡口徑的情況下,一味的追求放大倍數(shù),將減少望遠鏡的出瞳直徑,使望遠鏡的性能變壞。將望遠鏡的物鏡對著光亮處,從目鏡端看去,有一個圓型小亮斑,這個圓型小亮斑的直徑,就是望遠鏡的出瞳直徑,你可以用尺子測量出它。市場上現(xiàn)有一些望遠鏡,花花綠綠的,胡亂標注放大倍數(shù),你要是測量出望遠鏡的物鏡直徑和出瞳直徑,就能計算出放大倍數(shù),從而不上當受騙。
3. 視場角度(Real Field Angle of View,日文叫“實視界”)視場角度就是望遠鏡的所觀察到的目標的角度范圍,如2.5度,8.2度,6度等等。還有一些望遠鏡用另外的方法標注視場角度,如114m /1000m,或393Ft./1000Yd。114m/1000m表明如望遠鏡距離景物1000米,視場內(nèi)景物的最大寬度為114米。393Ft./1000Yd表明如望遠鏡距離景物1000 碼,視場內(nèi)景物的最大寬度為393英尺。因為1度的正切(tg)值約為0.0175,所以標注視場為114m/1000m的望遠鏡,換算成角度表示視場角度是:114/17.5=6.51度。標注視場為393Ft./1000Yd的望遠鏡,因為1碼=3英尺,換算成角度表示視場角度是:393/(17.5*3)=7.5度。一般而言,望遠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其視場角度角度越小。天空中滿月的視角約為0.5度,所以你可用在望遠鏡視場中能容納幾個滿月的方法,估算出望遠鏡的視場角度。
4. 像場角度(這大概是我自己發(fā)明的漢語詞,英文為Apparent Field angle of Vi ew,日文叫“見掛視界”)像場角度這個參數(shù)也往往被人忽視。有的望遠鏡看上去像是從一個細管子里看物體,很別扭;而有的望遠鏡看上去卻視野開闊,很舒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望遠鏡的角度不同。像場角度是指望遠鏡像場相對于人眼所張開的角度。實際上,像場角度=視場角度*放大倍數(shù)。如果望遠鏡的像場角度在65度及以上,則此望遠鏡稱為廣角望遠鏡,或說此望遠鏡有廣角目鏡。用廣角望遠鏡觀察,給人以很舒服的感覺。廣角望遠鏡比同放大倍數(shù)的非廣角望遠鏡能看到更廣闊范圍的東西,但其像場的邊緣有較大的變形。廣角望遠鏡一般標注有Wide Angle或W的字樣。
4. 20-70mm鏡頭和20-200mm鏡頭
1)佳能24-70/f2.8和70-200/f2.8都是大三元之一,成像質(zhì)量在佳能的變焦頭里面算是最好的了。
2)如果這是您的第一個鏡頭,個人建議先上24-70。因為24mm-70mm是常用的標準焦段,用起來比較順手;而70mm-200mm已經(jīng)屬于中長焦范圍了。兩個鏡頭的重量也是您需要考慮的因素,24-70重950克,而70-200將近重1.5千克!所以,如果配70-200的話,對您的臂力是也是一個考驗。
3)綜上,如果只在這兩個鏡頭里面選擇的話,建議先上24-70,等有感覺了,再進70-200或其他鏡頭也不遲。
5. 70-210mm鏡頭
70—210mm變焦鏡頭,是“大三元”套裝鏡頭之一,尤其佳能大白,更是攝影發(fā)燒友的最愛。70—210mm變焦鏡頭涵蓋了中焦、長焦兩個焦段,應(yīng)用范圍廣,拍攝人像、風光無不適宜。它還有大光圈、光學防抖功能等優(yōu)越性能,拍攝人像、花卉特寫,虛化背景效果極好。
6. 20-70mm鏡頭適合拍什么
有兩款。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和佳能EF 24-70mm/2.8L USM,后一款已停產(chǎn)。
7. 20-70mm鏡頭 什么意思
廣角鏡頭的數(shù)值表示焦距,簡單來說,攝像機數(shù)值越小焦距越小,焦距越小廣角的效果越好。
0.43倍和0.45倍標示放大倍率,數(shù)字越小越廣角,但不是越小越好。數(shù)字越小拍出的圖像畸變越大(表現(xiàn)為建筑物變傾斜、邊緣直線變弧線),邊緣成像下降也越大,邊緣色散越嚴重。14的魚眼屬于固定焦值,不涉及變焦上的倍數(shù)。但是如果鏡頭是18-70mm的變焦鏡頭的話那就是是3.8倍變焦。
擴展資料:
廣角鏡頭的基本特點是,鏡頭視角大,視野寬闊。從某一視點觀察到的景物范圍要比人眼在同一視點所看到的大得多;景深長,可以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清晰范圍;能強調(diào)畫面的透視效果,善于夸張前景和表現(xiàn)景物的遠近感,這有利于增強畫面的感染力。
能強調(diào)前景和突出遠近對比。這是廣角鏡頭的一個重要性能。所謂強調(diào)前景和突出遠近對比,是指廣角鏡頭能比其他鏡頭更加強調(diào)近大遠小的對比度。
也就是說,用廣角鏡頭拍出來的照片,近的東西更大,遠的東西更小,從而讓人感到拉開了距離,在縱深方向上產(chǎn)生強烈的透視效果。特別是用焦距很短的超廣角鏡頭拍攝,近大遠小的效果尤為顯著。
一般來說,被攝體被夸張而發(fā)生變形是廣角鏡頭使用上的大忌。實際上,被攝體被適當夸張、變形并非一定不可取。有經(jīng)驗的攝影師常常利添加內(nèi)容用廣角鏡頭將被攝體做適度的變形,把一些非常不起眼的,人們熟視無睹的景物拍得不同尋常。
當然,用廣角鏡頭進行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一要根據(jù)題材的需要,二要少而精。不管題材是否需要,濫用廣角鏡頭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一味從形式上追求怪誕離奇的效果是不足取的。